福建省福州市别称榕城,以树冠名一座城,可见福州人对榕树的喜爱。“榕叶满川飞白鹭,疏帘半卷黄昏雨”,在福州,无论是坊巷里还是河道旁,甚至在车水马龙的中央环岛上,随处可见郁郁葱葱、榕须垂地的榕树。榕树将气根深扎于城市的泥土里,坚韧向上的精神已融入福州人的血脉。
编户植榕 古老的榕树与古厝相映成趣,诉说着福州的故事
福州种植榕树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,这一时期,主政福州的官员都曾倡导植榕,其中真正将植榕传统发扬光大的是北宋的张伯玉。
北宋治平二年(1065年),62岁的张伯玉从绍兴转任福州知州。当时,福州旱涝交替、酷暑难耐,城内居民常发疾病。如何化解福州城的“热”症?张伯玉在深入调查后将榕树作为“解药”——这种高大的常绿乔木,喜暖热湿润,根系发达,既能涵养水源,又能为人们庇荫,是改善城中境况的上选。
张伯玉推行“编户植榕”政策,发动市民广植榕树:种活一棵,赏银一钱。他把重点放在通衢绿化遮阴上,河堤、官署多植之,并带头在府衙门前种植两棵。时福州府有30万人口,张伯玉在4.8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外植榕上万株。榕树文化也渐渐融入城市文脉。
福州是张伯玉仕途的最后一站,任期不足三年,但他以“无我之功”为福州百姓谋长远之策。留下了“三年宋太守,十万绿榕树”的美名。
播种绿荫就是播下希望。张伯玉离任后,“编户植榕”政策得到延续,继任的程师孟又栽新榕万余株,并写诗盛赞张伯玉:“三楼相望枕城隅,临去犹栽木万株。试问郡人来往处,不知曾忆使君无?”至宋熙宁以后,福州夏季形成了“绿荫满城,暑不张盖”的独特景观。
“行人六月不知暑,千古万古长清风”。到了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,福州知州李拔在府衙的榕荫堂写下《榕荫堂跋》,以“在一邑则荫一邑,在一郡则荫一郡,在天下则荫天下”比喻为官之道和榕树精神。其时张伯玉在福州遍植的古榕已虬枝苍劲,气根垂落如髯,见证了为官者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。
如今,漫步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,不难发现,古老的榕树与古厝相映成趣,诉说着福州的古老故事。推开林则徐纪念馆的大门,林公的嘉言懿行在眼前徐徐展开。赴粤禁烟前夜,他在《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》中写下“至随身丁弁人夫,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,需索者即须扭禀,私送者定行特参”“只用家常饭菜,不必备办整桌酒席,尤不得用燕窝烧烤,以节靡费”,还特别强调“此非客气,切勿故违”“言出法随”,以显决心。他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的烈火,与榕树根透顽石的气节同频。
清同治五年(1866年),闽浙总督左宗棠按照林则徐的嘱托,在福州马尾创建船政。造舰船、办教育、育人才、兴海军、试飞机,这里是中国近代海军和航空工业的摇篮。
走进马尾区总理船政衙门,大堂前晚清船政大臣沈葆桢题写的楹联格外醒目:“见小利则不成,去苟且自便之私,乃臻神妙;取诸人以为善,体宵旰勤求之意,敢惮艰难。”沈葆桢以清廉自律声名远扬,在姻亲触犯“规条”、亲属以书信说情时,他不徇私情,对以身试法者严惩不贷。马尾造船厂北门不远处,沈葆桢主持船政时种下的“沈公榕”已亭亭如盖,聆听着他对船政学堂的期许:“船政根本在于学堂”“海防根本,首在育才”。榕荫之下,走出了严复、邓世昌等一大批优秀人才。
精神图腾 榕树与这座城市的革命历史血脉相连
榕树早已成为福州的精神图腾,并与这座城市的革命历史血脉相连。
从林则徐纪念馆驾车向西行驶约10分钟,可到达福州西洪路,鸡角弄革命先烈就义处纪念地就在此处。鸡角弄旧称西门外旗角弄,新中国成立前曾是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的刑场,上百位英烈在这里献出宝贵的生命。
翁良毓是福州第一位牺牲的共青团员,也是第一位倒在鸡角弄的革命烈士。
1905年,翁良毓出生于福州城一个小康之家,1921年考入省立福州师范学校。受五四运动影响,他积极阅读进步书刊,思想觉悟迅速提高。
1923年初,翁良毓前往上海,见到李大钊并得到他的教导,返榕后按照党的指示,在师生中开展革命宣传。他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了《新青年》《向导》等进步书刊,在班里办起一个小阅览室,组织读书会,宣传马克思主义,受到进步学生的广泛欢迎。
1925年春,翁良毓在青年学生的拥护下,当选为福建学生联合会副理事长,领导全市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。同年3月,翁良毓加入了共青团组织,成为福州地区首批团员之一。
这一年,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发生后,翁良毓领导福州学生抗议示威,并组织话剧团、演讲队等上街宣传,在全市掀起了反帝热潮。同年7月,翁良毓在福州城内鼓楼前简而文刻字店的旧址开设“福州书店”,出售各种进步书刊,并将书店作为团组织地下交通联络站,秘密开展工作。
为了压制爱国青年的革命活动,福建军阀派出侦探队进行监视。1925年12月25日,翁良毓被反动军警抓捕。反动派软硬兼施,妄图从他嘴里得到党团组织的机密,结果一无所获。面对凶残的敌人,翁良毓正气凛然,坚贞不屈,他在狱中写下“此身不作资阶杰,有日甘为无产奴”的诗句。1926年9月23日,在鸡角弄,翁良毓高呼“中国共产党万岁!”“共产主义万岁!”的口号从容就义,时年21岁。
“伤心地名鸡角弄,几多哀思几徘徊。”
鸡角弄,上演过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。1927年,24岁的中共福州地委第四任书记徐琛,和爱人——20岁的中共福州地委妇女部长余哲贞一起被捕。
徐琛和余哲贞同为进步青年,共同的信仰让他们相识相知,他们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,一同随北伐东路军从广东到福建,为革命事业四处奔走。1927年福州“四三”反革命事变爆发,国民党反动派肆意抓捕共产党员,他们为掩护同志转移,不幸落入敌手……面对敌人的枪口,这对恋人视死如归,在被押往鸡角弄刑场的路上,余哲贞高呼“中国共产党万岁!”“打倒国民党反动派!”沿途群众无不为之落泪。当敌人准备扣动扳机时,余哲贞慷慨激昂地说:“我和徐琛虽然结婚但未举行过婚礼。开枪吧!今天就让国民党的枪声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!”
回望峥嵘岁月,一位又一位革命者为了心中的理想、为了苍生的福祉舍生取义。
当鸡角弄刑场的枪声撕裂长空,定有新生的榕树根须刺破黑暗,如同前赴后继的革命者,带领福州百姓走向黎明。
绿色坐标 “抓生态,榕树是很好的选择,福州要多种榕树!”
2014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榕调研,他对陪同考察的福州市领导说:“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植草坪。我在福建福州时,就提倡多种树,少种草。榕树遮风挡雨,成活率高。抓生态,榕树是很好的选择,福州要多种榕树!”
在福州任职期间,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和推进“绿化福州”工作,他曾为一本关于榕树的专著作跋:“榕树是福州的市树,千百年来与福州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。它枝繁叶茂,苍劲挺拔,荫泽后人,造福一方,在调节气候、绿化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”
榕树树冠如盖,垂阴满地,遮风挡雨,怡人滋物。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,榕树成为福州发展的“绿色坐标”。
福州人民不负嘱托,精心呵护城市生态,种植树木65万株,使福州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17%攀升至44.02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.97平方米,市民“推窗见绿、出门进园、行路见景”成为现实。
2023年,福州市委、市政府印发《福州市市树市花市果保护与发展工作方案》,将榕树纳入城市绿化名录库,立法保护古树名木。
如今的福州,南门兜地铁绕行为古榕让路成为“保护优先”的典范;城区主干道保留3万余株榕树,形成“路穿绿荫过,人在画中行”的城市景观;三坊七巷“爱心树”强势出圈,成为文旅顶流……独具特色的“榕城发展模式”已经形成。
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当下的福州,“全民护绿”成为新潮流。今年春天,福州人民通过“福建全民义务植树网”认领福桔、小叶榕、羊蹄甲、黄花风铃木等4万余株,每一抹“福州绿”下都凝聚着人们对“绿”无止境的精神追求。
城里三山古越都,满眼皆是绿荫蔽。以榕树起笔,福州将绿色融入城市肌理,擘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。
近年来,福州从水系治理、湿地保护等入手,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。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的流花溪,曾经垃圾阻塞河道、臭气熏天,经过治理,完成了河道清淤和拓宽,沿河两岸埋设了8.7公里长的截污管,如今碧波潺潺,两岸绿树掩映、鸟语花香。
福州城内有一条串联起城中绿色的生态走廊——福道。俯瞰福道,如同一条蜿蜒在绿海中的飘带,又似行云流水的书法。福道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安全、包容的绿色公共空间,把城市的自然资源更便捷、安全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,为全球城市生态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。
深耕榕树精神,福州市纪委监委探索创建“榕心树廉”廉洁文化品牌,以“榕心树廉”为主题建设福州市党风廉政警示教育馆、开展“榕心树廉”城市公园千园提升计划,倡导“扎根固本”筑牢廉洁根基、“四季常青”永葆廉洁本色、“浓荫庇护”践行为民宗旨、“气生千须”织密监督网络、“年轮镌刻”传承廉洁文脉。
千年来,榕树与榕城相伴相生。榕树用年轮记载着福州的寒来暑往、春华秋实,每一片被阳光穿透的绿叶,都似历史写给未来的家书。(林灵 杨心怡)
观澜随笔
文化而润其内,养德以固其本。文化是根,文化是魂;人以文化而立,文化因人而盛。站立在文化中国的广袤土地,行走在连古通今的阡陌街巷,观乎历逾千载的自然美景,感受涌动万仞的人文气息,顿觉激情澎湃、豪情满怀——享历史之馈,滋先贤之养,当以传承发扬为任,施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,方不负生斯长斯,不枉故乡梦乡。
泱泱华夏,浩浩神州,多少故事,几多风流。廉洁文化中国行,文化中国兴盛事。以廉洁为实,约文化之体,赓续千年文脉,广发时代深韵,堪称意义之举、价值之措——挖东西廉洁基因,探南北文化血脉,察古今之通义,扶新时代之明志,人文化成,化风成俗,推动当今党风廉政建设,实属可圈可点,着实可喜可贺。(江东)